遠流Koobe電子書系統
今天一早看到Yahoo新聞上面一個大大的標題「全球唯一 遠流Koobe 把繁體出版變數位了」,然後一時好奇就跑去下載來玩玩看。整個過程很順利,不過並沒有「全球唯一」的快感,大概是中國時報的這個標題有點小誤導,印象中Kuro好像玩過類似的,後來不知道還在不在。另外國外的很多公司或網站也推出過很多類似的軟體,只是他不是主打「繁體中文」就是了。
整個軟體用起來還算OK,,
▇ 軟體小檔案 ▇
- 軟體名稱:KOOBE VIEWER
- 軟體版本:1.02 beta
- 軟體語言:繁體中文
- 軟體性質:免費軟體(軟體免費、內容可能要錢)
- 檔案大小:3.59MB
- 系統支援:Windows 2000/XP/2003/Vista
- 官方網站:http://www.koobe.com.tw/
- 軟體下載:按這裡
電子書試閱:
下面是「藏書」的畫面,可以在電腦存放多本電子書,讓我們隨時點閱。
這是閱讀時的畫面,其實這讓我想到前一陣子剛倒掉的「Mygazines.com」網站,他的雜誌都是放在網路上免費給大家看的,直接用IE或Firefox瀏覽器就可以搜尋、閱讀,不用另外安裝軟體,互動功能也更多一些。(Mygazines數千本外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雖然遠流Koobe電子書所主打的「版權保護機制」對出版社或內容提供者來說可能是個賣點,不過對於讀者會不會是個缺點就不一定了。再加上在音樂市場上,DRM已經逐漸的被各大音樂銷售通路所拋棄,在圖書出版方面透過傳統的影音電子書型式再加上DRM機制,會不會還有吸引力?
其實我對電子書這產業並不瞭解,如果單純以一個讀者來看這東西的話,我會比較喜歡出版社通通都放在網路上給大家看就好,不必再透過什麼軟體或特殊機制。也許也可以用「一本書就是一個部落格」的形式,不但可以讓讀者很即時、很方便的閱讀、跟朋友分享並跟網友討論,書本裡的知識也可以因為不斷地討論與互動產生新的價值。當然,這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 出版社還是得想些方法賣錢,不然我們就沒有好書可以看囉。
後記:後來我去翻了一下相關資訊,Koobe這東西好像滿久之前就有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又重新挖出來上了一次新聞??說實在的,如果不是把書的內容作成網頁放在網路上看,我還是喜歡紙本的形式,那種閱讀的感覺是電子書沒法取代的。很矛盾吧?
,
要是有Windows Surface+電子書,一定…好
我也很認同小花的論點,把書的層次這樣區分,去規劃使用方式;更進一步去看我們看書的需求好了。
一、學習:
這部份包含教材、課外讀物、工具書、職場上的自我進修與自我要求的學習,或是有興趣的題材。
這部份需要什麼?要可以標註重點、註記心得,最好還可以很快的編輯出自己的心得筆記(剪貼),同時提供互動式的學習評量與「團體式」的即時討論、教學、疑惑解答與互動。用部落格來做為一本書,是個不錯的想法,也能滿足上面大部分的需要。
除了這些,還要有什麼需要?不受時空地物限制的學習,方便親切的使用方式,直接易學的操作,甚至能夠提供知覺障礙人士學習的功能。我相信觸控式、內建發音、網路、剪貼編輯軟體的移動式平面電腦會在將來成為主流,想像一個A4或B5大小的ipod,想像一個作家可以每天發文,即時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feedback,透過push的方式告知讀者最新進度,同時直接以訂閱方式收費(這樣出版社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二、殺時間:小說、電影、音樂、勵志文、笑話、漫畫,都屬於這個類型。
想像一下,當小說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一個頁黑風高的夜晚」,然後你發現銀幕背景開始變暗,喇叭也放出颼颼的風聲,當你讀到「怪物突然出現!」時,螢幕也晃動了一下。。。
這些內容通常我們看過之後,如果好,會想要分享,這時分享的功能(其實可能會演變成將來的廣告功能)以評價系統就很重要。我想過如果電影院都可以用手機直接發送看後感,那麼戲院就可以很快的判斷一部片該上檔多久,何時該下檔,也不怕一些冷門卻好看的電影被忽略掉了。
三、資訊取得:這通常是即效型的內容,有些是職場需要,有些是生活資訊,也有些是休閒嗜好,但基本上不脫離上述各種內容的分野,只是內容的存續性不是那麼高,但還是會想要分享、交流、討論。nba賽事、職棒消息、大樂透、統一發票、好吃的餐廳、好玩的地方、好用的軟體。。。。這些來源通常是報紙、雜誌、網路,可以用更簡單的形式來呈現。
我相信Reader在這個階段有他的角色與必要性,引導習慣紙本閱讀的七年級年代以前使用者慢慢轉換到數位內容閱讀方式;kindle的發展,我覺得後面還是會被隨身電腦給「吃」掉,整合在一起。想像B5大小、厚度一、兩公分的ipod好了,跟一本書大小差不多;如果內建無線上網系統,只要再戴個無線耳機麥克風系統,或是直接將收發話系統合併在手錶上,出門就只要帶「這本書」就可以通通搞定!
哪一天,這樣的電腦也會內建像瑞士刀一樣的工具收納功能?剪刀、小刀、牙籤、螺絲起子、開罐器…..
十分同意小花的觀點,我曾在某出版社負責電子書市場的推廣。
當Amazon 成功的推出Kindle 第一代時,確實振奮台灣的OEM 硬體廠商以及出版社。
大家沉浸在Kindle 的成功模式中時是否想過,Kindle 商業模式的運作適合台灣市場嗎?出版社要如何整合?特別是跨領域的整合?出版社除缺乏小花上述的人才外,最最欠缺的就是有商業思考的經營者。因這當中涉及跨領域的整合以及Open-minded 的胸襟,以現階段來說,要推廣數位閱讀是有難度的。
雖說數位出版的難度在在都高於數位音樂,我十分相信,好的產品取決於,製造產品者是否能將自己的角色轉成消費者。了解消費者需求,提供消費者需要的服務。絕對有機會推出讓消費者眼睛一亮的”電子書閱讀”服務。
有看書的軟體不知道有沒有可以自己制作一本書的軟體厚~
eREADER?
遠流koobe和udn有拼否?
我還是喜歡一本書拿在手裡讀的感覺~
電子書目前最成熟的還是ZINIO (US),以每本訂閱的方式收費,以小花的觀察:
有時效性的內容 (如:報紙、雜誌) 最適合數位出版啦!!因為平常讀完之後就可以刪掉,想留的部份可以用reader的剪貼工具留下來,或者mark起來,等以後可以再看。
實用性的工具書排第二(如:字典、百科全書),尤其是因為需要很強的搜尋功能,輔助大部頭書籍的翻閱檢索。
至於知識性的書籍…因為要細讀,很多人的閱讀習慣還是翻實體書,這種書如果畫面一直跳來跳去的,很影響閱讀的心情。
至於童書、繪本如果要做成數位出版模式的話,應該會加入影像和聲音,整個重製做成互動式光碟之類的。
至於獲利模式,因應不同載體重製的費用大概差不多耗去原本省下的紙張和印刷費用 (更何況現行模式還是要電子書+實體書並行) ,不過已經有在數位雜誌上做動態gif及swf的廣告了喔!
相對而言,目前有能力做數位出版的文編和美編人員人力、素質、技術常識都不夠,出版業也一直沒有合用的IT人材,也有可能是出版社老板自己不喜歡,之前就遇到一間出版社老板”非常”不喜歡數位出版,業者很難和作者簽數位出版的約也是問題啦!沒辦法估出版量和獲利標準,沒辦法給版權費,怎麼簽?
回到文章後記的問題,為什麼要有reader?主要是DRM的關係,這和手機規格老是各廠一套是一樣的道理,出版社比唱片界還要重視版權問題,連編個字典而已都可以聲稱版權很重要,還有就是專屬reader可以有剪貼、marker等等的工具,支援翻頁動畫、語音閱讀和內嵌3D影像等功能,小花猜:IE開3D應該會變慢吧!!
PS: 今天話真多,其實寫到這裡應該順便再介紹一下各家reader…算了!! 啊~我想要引用這篇文章去我的blog!!
使用非 Windows 系統就沒法讀了。台灣是微軟的附庸國!
倒了,很可能是因為全球金融風暴的關係,資金緊縮..
蝦米,mygazine倒了
這邊也有蠻多新書試閱…
http://www.ylib.com/activity/Ebook/reading.htm
這邊的科學人電子雜誌則是採用這個系統…
http://www.ylib.com/hotsale/emg/index.asp
不如搞個像東立漫畫網那樣,一本一元,或是用包月機制也不錯
我也是,不過我不喜歡雜誌那種紙,一直反光很不舒服…
其實放網路上不見得賣不到錢,大多數雜誌賣的只是成本價,都還是靠廣告收費賺錢的。
如果可以讓BLOG的形式照樣登廣告,一樣有利可圖
不過像我還是會喜歡雜誌要拿在手上看的感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