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台灣影像文化最深層的血脈

award1
紀錄片和劇情片到底有什麼不同?

台灣紀錄片界重量級導演吳乙峰認為:「紀錄片和劇情片最大的不同,在於觀眾對紀錄片的每個眼神、每種感動,都會連結回到自己生命中的某個真實片段。」

劇情片即使是真人實事改編,絕大多數都靠「各種演員」上陣,紀錄片卻沒有「演戲」這回事,所以有些紀錄片導演不喜歡稱自己為「導演」,而在片尾自稱「作者」。

在各種影像拍攝製作領域,,

紀錄片是最花時間也最消耗工作人員心力和資金的,可惜跟廣告、電視新聞雜誌、輔導金國片比起來,在台灣拍攝紀錄片能夠獲得的資源卻是最少的,所以普遍而言,「紀錄片導演」是台灣影像工作者最窮的一群,總得靠「接賺錢的案子」取得「續拍紀錄片的資金」,有些紀錄片一拍就是好幾年,而且是蹲點連續跟拍,其後的剪接更是大工程,動輒就會產生一堆負債。紀錄片工作者為了對得起自己的作品和被拍攝的對象,只有對不起周遭的親朋好友,留下一堆「可歌可泣的負債史」。

或許正因為台灣拍紀錄片的環境如此艱難,在此領域能撐過十年不倒的工作者,每一個都有非比常人的毅力、敏銳的感受力和獨到的觀察力,最重要的可能還是「絕不與當權者和潮流妥協的意志力」。他們為台灣留下的作品無論知名度如何,每一部都比各種新聞獎頒給的電視專題和系列報導要來得深刻、有力道,雖然受到社會重視的程度遠遜於話題新聞和熱門電影,卻構築了台灣影像文化最深層的血脈。

 

couple
(無米樂、牽阮的手紀錄片導演:比美女俊男更令人心動的愛侶

 

相對於短期的報導製作得受限截稿時間和新聞長度,只能靠蜻蜓點水式的採訪,每部夠格的紀錄片都必須靠事前豐富的田野調查、拍攝過程充分的耐性紀錄,與事後嘔心瀝血的耗腦剪接才能完成。由於長時間跟拍的帶子長度往往是一般電影的數十到數百倍,剪接成片所需的時間往往比拍攝過程還長,加上台灣紀錄片工作者都得「身兼製片、企劃、導演、採訪、攝影、旁白、行銷跟行政雜務」,完成片子後,這些校長兼撞鐘的導演不死也要去掉半條命。

自從1991年看過白化症患者紀錄片《月亮的小孩》,我就跟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特別有緣,尤其是邁入新聞圈職場和開始在網海悠游到處結緣以來,陸續認識不少紀錄片導演,和協助大力推廣台灣作品的推手,這些緣份讓我比一般台灣人看過更多的紀錄片(文末附錄片單),也藉此深刻認識台灣有不少值得尊敬的「革命家」、「助人者」、「殉道者」、「生命勇者」,很多主角從來沒有被主流媒體重視過,一般大眾可能完全沒有聽過他們的名字,這些紀錄片主角卻貨真價實是台灣最值得銘記在史書中的人物典範。

僅以此文向台灣所有資深紀錄片工作者致敬,因為有你們肯用人生多年的黃金歲月,與時代賽跑、與主流抗衡,用「絕不妥協的意志力」克服無數「不可能的任務」,台灣才能留下這麼多深刻動人的歷史紀錄,你們每一個人都是我心中認定最該得金馬獎的得主。

關魚,2013/10/31

 

 

【附註】獎品非常豐富的『台灣紀錄片與我』有獎徵文活動,11/1就要截止了,剩下最後兩天,只要按照徵文規則寫超過500字就有機會得到,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附錄】我看過的台灣紀錄片名單(不包括公視「紀錄觀點」和網路所看)

學生時代: 月亮的小孩、紀念陳達、228事件慘案紀實

921震災系列紀錄片: 生命、梅子的滋味、部落之音、天下第一家、在中寮相遇、三叉坑

院線片:翻滾吧男孩、奇蹟的夏天、征服北極、野球孩子、無米樂、粉墨登場、乘著光影旅行、街舞狂潮、牽阮的手

歷史DVD:綠島e光、鄭南榕1947-1989、青春祭、白色見證

純十六影展、新生一號出口影展:

紅葉傳奇、貢寮你好嗎、油症–與毒共存、穿越和平、寶島曼波、25歲,國小二年級、冠軍之後、消失的王國─拱樂社、「人間燈火」精選:《豬師父阿旭》、《李文淑與他的孩子》、春天─許金玉的故事

2013年看的DVD或試片:阿爸(洪一峰紀錄片)、秋香、縱行囝仔、脫線人生……

 

關魚專欄: 《關於好台》

最後更新:12-05, 2013 下午 8:27

TAG:

Author: 關魚 (aboutfish)

關於一隻在大千海洋自由自在游泳的魚,無法停止關懷周遭環境的心跳聲。1972年出生,文字記者資歷邁入第18年,現任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對任何有趣的人事物都很有興趣。

相關資訊

訪客留言:

3 Replies to “紀錄片,台灣影像文化最深層的血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