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灌狂人

《金馬50》三大敗筆與十大名場面(上)

horse1

金馬獎第50屆的頒獎典禮,依然有台灣三金典禮一貫的明顯缺點和幾個很讓人抓狂的片段,但比起我從小到大看過的將近30屆金馬獎典禮,已算是平均水準最佳也最溫馨感人的一屆了。

典禮當晚,我在微網誌推特噗浪作即時文字直播,邊看電視邊在電腦前聽打的過程,有笑有淚也有「痛」有「幹」。以下是個人主觀評選2013年《金馬50》頒獎典禮遺留的三大敗筆和締造的十大名場面:

系列文章:

  • 《金馬50》三大敗筆與十大名場面(上)
  • 《金馬50》三大敗筆與十大名場面(中)
  • 《金馬50》三大敗筆與十大名場面(下)
  •  

    《金馬50的三大敗筆》

    探花:收音很爛的設備與畫面調度很爛的導播

    這是三金獎的老問題了,,

    所以雖然嚴重影響典禮的收看,也只能當探花。不需要對聲音很挑剔,正常耳朵都聽得出來,國內負責轉播三金獎典禮的電視台現場收音和國際級頒獎典禮的差異,甚至比中國的歌唱節目還不如。台灣既有的電視台捨不得投資跟得上時代水準的設備,但願《金馬60》的十年後,這些電視台已全部被時代淘汰掉。

    至於負責本次典禮的台視既然是台灣最老資格的電視台,理應也該派個最專業的資深導播和一群夠專業的攝影師來扛起《金馬50》的歷史重任,但整場轉播的攝影和畫面調度卻有如菜鳥,得獎人感謝台下恩師、家人或台灣新電影帶給他們的深厚影響時常亂抓畫面,不是張冠李戴(例如有河book老闆686抓包的最佳音效得獎人郭禮杞感謝太太姜秀瓊時,畫面切過去的女人根本不是她),就是只抓香港和中國的國際大牌,彷彿台灣本土導演、影帝、影后都沒出席,只有最後歷屆帝后被邀請上台時才看得見:「喔~他們其實有來《金馬50》耶!」

    horse2

     

    榜眼:意識型態獨尊國語,台語、客語、外語全部靠邊站

    若從影響深度和廣度來評選,這項應該放狀元,但看典禮直播時,狀元讓我在電視和電腦前面大罵了兩次「幹」,所以只好讓此屈居榜眼,以下詳解──

    1. 金馬獎創辦於1962,《金馬50》特別安排一段由張小燕擔綱旁白的回顧60年代台灣影片,可惜內容不但侷限在台北觀點,還狹隘到只剩「台北統治階級國語觀點」,刻意忽略戒嚴時期人民遭統治者和資本家雙重壓迫的真實歷史,還把台語電影客家電影當做「完全不存在」。不過,現任文化部長既是應該改名叫「龍應中」的「龍應台」(註),如此運作也不令人意外。

    2. 最佳原創歌曲頒獎人中國鋼琴家郎朗和香港影后陳秋霞都不會講台語也就罷了,但陳秋霞打開名單竟然脫口而出:「還好不是台語的!」實在太不尊重台語歌的入圍者,不免讓我想起白曉燕綁票案期間發現某具女屍,證明身分後某個知名電視主播說「還好不是白曉燕」的往事。

    3. 近年金馬獎想擴大國際格局,又以《金馬50》為最,今年許多項目都有外國人入圍,也有三組不會說國語的得獎者上台用外語致辭,號稱國際典禮卻沒有事先為此準備即席口譯,讓台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全部鴨子聽雷,負責安排典禮的總監難辭其咎。

     

    狀元:窮到請不起經典電影主題曲原唱者?

    抱著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看《金馬50》頒獎典禮,看到主持人蔡康永令人傻眼的揹馬造型,和一代影后凌波聊天聊到不知節制又沒營養內容的開場,便覺得左眼被典禮打到烏青,沒想到橫跨三種語言的經典電影主題曲演唱,竟只讓現場唱功明顯不足且根本不會講台語的何韻詩一人擔綱,聽到名列我心目中十大台灣電影配樂的「桂花巷」和「一樣的月光」被唱成那種鬼樣,頓時讓我在電視前破口大罵兩次「幹!」,感覺典禮用包著石頭的拳頭朝我臉上重重打了一拳!

    但我不想怪何韻詩,造成這項最大敗筆的元兇是主辦單位,都已經請到那麼多星光閃耀的影后影帝和名導演回娘家了,請潘越雲和蘇芮一起到金馬舞台獻唱會很難嗎?既然要用懷舊向經典致敬,請到潘、蘇兩位原唱者來表演才是最原汁原味的表現方式吧?要不是後續負責表演歌曲的徐詣帆、蔡琴都可圈可點,我真的很想把鞋櫃裡最臭最髒的那雙鞋,丟到安排典禮表演節目的負責人臉上啊!

    (待續,敬請期待明日推出的《金馬50的十大名場面》)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關魚,2013/11/24

     

    【註一】

    《金馬50》收視率創新高,台視公布數據平均破9、最高破13,締造近年來三金(金馬、金鐘、金曲)典禮望塵莫及的收視率記錄,可見本屆典禮不但是眾所期待,也有許多讓人捨不得轉台的經典之處。最近五年我只要沒有非出門辦不可的事情,多半會守在家裡看三金典禮並順手在網路上做文字直播,讓看不到電視但能看到電腦的網友能夠收到即時訊息,或從外頭回家後可以參考我的紀錄回顧典禮。

    雖然三金典禮總是拖得很長,常會讓我肚子餓到很痛、連續打字也手腕很酸,但我多半會堅持轉播到結束,一是改不了雞婆個性,二是我希望能以一個獨立媒體人的身分,見證這些典禮的過程,透過網路文字記錄感受三金典禮的歷史演變。

    這篇初稿在重灌狂人專欄刊出後,有不少網友覺得我罵得太兇了,還有人引用《金馬50》最佳原創音樂得獎者林強領獎時說的「批評是阻力,鼓勵才是動力」來反駁,其實我在昨晚上稿前便已經在好生活報臉書引用了同樣的話強調:「我覺得(這句話)只對了一半。」

    「有誠意的批評」不但不是阻力,通常還比「單純的鼓勵」更能激起人們改革與改善的動力。十年前我曾整理過一篇「關於批評」,主旨雖在闡述「鼓勵通常比批評更能產生正面效應」,但我也在文末強調:

    「批評」真是一門大學問,「接受批評」也是。個人以為,後者的難度又比前者大多了。

    我很尊敬的一位堂哥在我高三時曾這樣提醒:

    「當你開始自我滿意之際,也就是你開始腐敗的時候。」 

    謝謝堂哥多年前的忠言,也謝謝所有過去和未來對我的言行批評指教的朋友,你們是讓我的人格邁向成熟境界的重要推手,也是淬煉我度量、耐性和挫折忍受力的最大關鍵。 

    三金典禮的一貫缺失,台灣觀眾已經忍受多少年了?用三大敗筆的嚴詞批評《金馬50》,並不是打打嘴砲而已,反倒是「我真的在乎,真的希望三金典禮能夠越辦越好,真正成為帶動台灣流行音樂、電視和電影向上提昇的力量」。如果你仔細看過我曾為三金典禮留下的歷年文字記錄(含轉播和評論),你就能體會,我真的比很多觀眾都還要在乎前述引號的紅字。

    所以,我才選擇把批評的三大敗筆寫在(上集),把鼓勵的十大名場面放在(下集),這是「愛之深,責之切」的結果啊!

     

    【註二】

    龍應台與龍應中的由來,請參考「LSE的一小步,台灣的一大步!」的網摘編按。

     

    【註三】

    陳秋霞這句話雖是無心,仍該接受批評。這種無心根骨裡還是以「擔心自己丟臉」出發,而不是以「尊重得獎者和入圍者」為第一的態度來頒獎。香港人講台語講得不好是意料中事,不會有人因此怪她,但脫口講「(得獎的)還好不是台語」,就算無心也是打了總鋪師「金罵沒ㄤ」乃至所有台語歌壇音樂人的一大巴掌。

     

    【註四】

    我不認識何韻詩,以前沒聽過她唱歌,只能從當晚她在金馬的表現來研判,無論平常功力如何,在大場合失常就是心臟不夠強,坦白說蔡琴當晚狀況也不好,但她靠一代歌后的氣勢和台風,還是把整段連說帶唱經營得有聲有色,這才是正格深厚的演唱現場功力。

     

    關魚專欄: 《關於好台》

    Exit mobile version